一手拿著橄欖核,一手緊握刻刀
刀隨手動于方寸之間“旋轉飛舞”
不一會的功夫
人物的五官
便在小小的橄欖核上呈現出來
中國核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劉鐵成:核雕技藝就是一個刀尖兒上的藝術,在一個小小的橄欖核或者桃核上,匯集著作者的構思和各種想法。
劉鐵成是一位核雕匠人
他的作品造型風格迥異
雕刻的角度全然不同
為了讓每個果核都是獨一無二的
在果核的挑選上
他的眼光就與眾不同
中國核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劉鐵成:一般情況下我在選材的時候,都是選的一些異形核。它都是在大自然的生長過程中,你比如說碰到了比較特殊的天氣,最后果核就不是非常周正。這種核它有它的好處,它每一個核都是獨立的造型。
但是受天氣影響
長成的異形核
還存在核皮薄厚不一、顏色有深有淺
密度不同的缺點
劉鐵成喜歡采用“順其自然”的方式
根據每個果核的特點進行創作雕刻,
將缺點轉換成優點
中國核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劉鐵成:看看它適合做哪一樣的作品。構思和作品能夠完全地吻合在一起,我們才可以下手去做,去雕刻。我們是以一個加法的形態,把它外在的形態以及內在的靈魂賦予特殊的材料。達到一個完美的結合。
核雕要經過選材、畫圖、粗雕
精雕、打磨、拋光等步驟
一件簡單的核雕往往需要雕刻上萬刀
最后要進行二十遍以上的打磨拋光
有時一件作品
周期長至數月方能完成
中國核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劉鐵成:在做形象或者每一個題材的時候。要提前的構思,翻閱大量的資料,我比較喜歡表達人物的內在文化底蘊以及人物的特點、性格,從這方面來表現。表現他的內心世界。不太注重把重點放在它的外表啊、服飾上。
作為中國核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
山東省德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項目負責人
劉鐵成也在不斷創新雕刻方式
最近他耗時兩個月
以橄欖核尖雕刻而成
十八羅漢漫雕作品制作完成
每個作品直徑不足5毫米
五官清晰,表情生動形象
中國核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劉鐵成 :我作為這個非遺的傳承人呢,我覺得我有責任,有義務就是把這個手藝傳承下去,讓它發揚光大,不斷地創新,把這個東西推陳出新,讓它更有創意。